中国科学仪器行业报告:行业概括、发展现状、竞争格局以及市场规模预测
科学仪器是依据科学原理、运用先进的技术,经精心设计和打造,用于科研等领域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巧妙且高效地运用物理原理、关系和技术,有序开展各类科学实验和探测活动。借助这些操作,它能够深入探寻、精准获取物理量、性质、现象、作用力及材料等多方面的信息,还能实现对这一些信息和有关数据的转换与存储,为科学研究提供关键支持。跟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基础科学仪器设施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大科研突破不能离开它的支撑。正因如此,科学仪器的创新发展已成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的条件,关乎着各个科研领域能否取得新的突破,对科技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
我国科学仪器行业的发展起始阶段相对较为落后。回溯历史,从 1949 年至 1969 年最近一段时间,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才起步初步搭建。但在 1970 年到 1990 年期间,由于基础条件欠佳,该学科的发展脚步极为缓慢。不过,自 1990 年始,我国整体科学技术呈突飞猛进之势,在这一良好环境下,仪器科学与技术也顺势步入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黄金阶段,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 。在这一阶段,我国在前沿科学仪器技术领域收获了诸多成果,为一系列重大科学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工程的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与引领。在战略导弹、核潜艇、航空发动机以及航天高分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里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 ,助力这些领域不断迈向新高度。
科学仪器行业产业链有着清晰的架构划分。上游是为科学仪器生产制造提供原材料与零部件的供应行业;中游承担着科学仪器的研发、制造与生产工作;下游则是科学仪器的需求市场,主要涵盖企业研发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各大科研主体、学校科研实验室等,他们是仪器的主要需求者。
国家为促进我国科学事业发展及科技进程推进,早在 2001 年就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作为该基金资助的重要项目类别之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科研仪器的创新研制,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方法,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整体进步。
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市场规模5186.32亿元,2024年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市场规模8995.59亿元。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市场规模(2019-2024年)如下:
目前,中国大型科研仪器市场中,进口产品占比高达约七成,这一现状凸显出国内科学仪器行业开展本土创新的紧迫性。就拿分析仪器行业来说,我国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尚显薄弱,在高端产品研制以及核心技术掌握等方面,和国际领先水平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与国外厂商对比,国内科研仪器企业在技术储备、研发经验、资金实力、企业规模以及市场营销等多方面都存在短板。大型跨国企业凭借技术和资金优势,持续加大对国内市场的渗透力度。在此形势下,国内科学仪器行业迫切地需要本土企业在技术和市场等方面实现突破,从而提升整体竞争力,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中中国实验分析仪器行业发展的起点相比来说较低,在发展进程中,国内多数实验分析仪器在技术水准、产品质量以及稳定性等关键方面,相较于国外厂商确实还存在一定差距。当下,在高端科学仪器领域,以色谱、光谱和质谱为典型代表的众多产品,由于其技术难度极高且系统构造极为复杂,这类精密仪器的市场基本被国外头部厂商牢牢把控,我国在这方面的产品供给大量依赖进口,由此面临着严峻的 “卡脖子” 困境。
在全球实验分析仪器市场格局中,中国已然成为海外头部企业很重要的目标市场。来自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企业,诸如美国的安捷伦(Agient)、赛默飞世尔(ThermoFisher),日本的丹纳赫、岛津(SHIMADZU)等,它们在实验分析仪器技术上处于国际领头羊,不仅产品品种类型丰富多样,而且业务体系成熟完善。这一些企业凭借长期对中国市场的深入研究与了解,采取了不同的市场策略。部分厂商实施本土化战略,在中国国内建设工厂、开发中心等,通过本地化生产和研发,更好地贴近中国市场需求;还有部分厂商则选择与国内厂商合作,借助合作的力量进一步拓展市场。在与国产品牌的竞争中,这些国际企业凭借在中国市场长时间的布局,发展极为成熟,目前在国内市场依旧占据着明显的优势地位。不过,随着国内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提升技术水平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也正在慢慢地缩小与国际领先企业的差距,努力在高端实验分析仪器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 。
当下,国内科学仪器的主要厂商大多规模偏小,可它们的成长潜力却不可以小看。我国科学仪器行业发展的起点较低,在研发技术、性能参数以及质量可靠性这些关键方面,相较于欧美国家的同种类型的产品,确实存在某些特定的程度的差距。也正因如此,长期以来,国内的科学仪器市场中,国外品牌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从营收规模来分析,国内厂商与国际上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国内相关政府部门已对科学仪器行业予以高度关注,不仅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鼓励性质的政策,还划拨专项资金进行资助。这一系列举措为行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持。在这样的有利背景下,国内非常有可能涌现出一批在全球都具备竞争力的科学仪器公司。它们将逐步实现前沿技术的本土自主化,打破国外品牌的垄断局面,推动我们国家科学仪器行业整体水平迈向新的台阶。
从我国科学仪器产业链企业的区域分布状况来看,广东地区汇聚了众多科学仪器产业链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头羊。紧随其后的是北京、江苏、浙江、四川等地区,也有着一定规模的产业布局。当下,我国科学仪器行业面临着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远低于国外品牌的局面,因此国产替代的道路漫长且充满挑战。在一些技术门槛相比来说较低的低端领域,国内部分企业凭借多年积累的技术底蕴以及价格上的优势,占据了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像北京普析、北分日立、聚光科技、安图生物等企业便是如此。在某些细致划分领域,部分企业借助海归技术人才的力量实现了技术突破。然而,在高端仪器领域,由于技术积累不足、人才储备短缺以及研发投入强度不够等因素的限制,国内企业尚未能实现全面性的突破,目前这一领域基本被赛默飞、丹赫纳、岛津、安捷伦、沃特世等海外巨头所掌控 。
从五力竞争模型的视角剖析,我国科学仪器行业呈现出市场集中程度较高的态势。在行业现有竞争者方面,既涵盖了为数不多的本土企业,也有部分国外的领先企业。当前,国内低端科学仪器产品的同质化问题相当显著,这使得现有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我国科学仪器行业产业链中,上游关键零部件供应商数量不少,但本土供应能力欠佳。科学仪器制造所需的精密零部件,其供应商数量稀少,产品同质化程度低。这使得上游供应商在价格谈判中占据优势,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对行业影响较大 。下游消费者涵盖各大科研机构、国家实验室、企业研发部门以及高校研究所等,群体庞大。不过,由于客户分散且需求较为刚性,下游客户在议价时能力较弱,难以对产品价格产生较大影响。我国科学仪器行业尚处发展进程中,科学仪器作为科研不可或缺的工具,在当下还不存在能够完全替代它的产品,对科研意义重大。产品替代现象多出现于行业内部,像是高端产品逐渐取代低端产品,或者功能类似的细分产品相互更替 。总体而言,行业替代品所带来的威胁较小。科学仪器行业作为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技术上的含金量极高。对于试图涉足该领域的企业或个人而言,会遭遇相当高的技术门槛,要想突破这些阻碍,实现成功进入并站稳脚跟,并非易事 。也正因为如此,新进入者的威胁比较小。综合五力竞争模型的每个方面来看,我国科学仪器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本土企业要在提升技术水平、优化产品结构等方面持续发力,以增强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预测,受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市场需求的增长,2025-2031年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市场规模平稳上升。2031年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市场规模15859.99亿元。2025-2031年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市场规模预测如下: